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视觉航天 →  正文
舍身“驯虎”,铸就航天高能事业|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礼
来源:本站     日期:10-2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航天系列精神,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工作部署,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将陆续推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礼报道。

在该系列报道中,融媒体中心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全国多地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探访,在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历史现场中回溯过往云烟,寻访感人故事,深入挖掘航天系列精神产生孕育过程。

本期走进航天科技集团四院 42所郭峪山沟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


基地简介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郭峪山沟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建立在42所三线旧址国营红星化工机械厂的基础上,总占地约6万平方米。

红星化工厂最早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1966年开始建设,后因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变化,该工程由四院接管。1969年,国家决定开始探索研发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四院42所从内蒙古南下至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郭峪村专攻高能项目。1970年,42所迁至郭峪村,同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部并入42所,两股力量合成一股,在此进行了18年高能固体火箭的探索与研制,直至1988年42所整体搬迁至襄阳市,将整个旧址建筑全部移交给地方。

2007年,为牢记“三线”历史,弘扬航天传统精神,更好地履行航天企业社会责任,四院42所在郭峪山沟建立了“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并持续不断改建展室、修建广场、增添展品等,对口帮扶郭峪村,支持新农村建设。

         

郭峪山沟风貌。

实地探访

这是一项激情燃烧的事业。

点火,固体推进剂瞬间释放热量,为发动机提供强大动能。一枚枚火箭刺破苍穹,飞得更远、更高、更久。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能固体推进技术的国家。

从四川泸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辗转到湖北省谷城县的郭峪村,再立足古城襄阳,作为我国第一个复合固体推进剂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的航天工作者们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穿行半个中国,践行着科技报国的铮铮誓言。

青山绿水间镌刻航天精神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3根指针嵌入表盘,铭刻下这个悲痛的时刻——8时34分53秒。那是1979年7月11日早上,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山沟,浓烟很快汇聚成烟柱腾空而起。大家如潮水般涌向504工房,从一片狼藉中抬出了戴学华、杜品芳两位女同志。她们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研制出更高比冲的固体推进剂,42所的科研人员扎根山沟,对各品种高能原材料的合成、样品质量开展深入研究,沿多条技术路径开展研制方案的论证和探索。攻关过程有血有泪,有困难也有失败,但航天人没有动摇高能推进剂攻关的决心。

一句“好人好马上三线”,沉睡的大山慢慢苏醒。1966年前后历经选址、建设、搬迁,42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科研人员千里迢迢来到郭峪公社,在高山密林间开启了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西瓜皮炒熟后带点儿甜,味道还不错。”42所退休老领导翟好智回忆起在山沟里的生活。有年夏天下了场暴雨,山洪切断了进村的唯一一条路,没有蔬菜供给,大家只能靠吃西瓜皮渡过难关。翟好智1966年从大连来到鄂西北襄阳地区,作为第一线指挥部指挥长,他参与了红星化工机械厂的建设工作。夏有骤雨、冬有暴雪,航天工作者们长期与危险的固体推进剂为伴,不仅面临物资匮乏的磨炼,还经受着对航天事业信念的考验。

1989年42所整体搬迁到襄阳市后,山沟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连同“襄阳215信箱”一度被尘封。直到3年前,42所着手把我国航天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往事编纂成册,老同志们的记忆碎片通过一篇篇文章拼凑起来,形成了一本《高能铸剑55年》。

如同翻开一本旧书,郭峪村还是50多年前熟悉的模样。

三层楼的招待所依然是村里最醒目的建筑,当年此处曾接待过不少航天系统的领导、专家。现在整栋楼改建成了村委会和群众服务中心,二楼陈列室里展出的老物件、老照片,都默默叙述着航天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故事。

学校的红砖教学楼静静伫立,门口展板上留着当年的标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听驻村干部介绍,郭峪村的学生都去镇上读书了,后续将会把教学楼改造成住宿区,提升42所郭峪山沟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接待能力。

干事创业中传承航天精神

“研制高能固体推进剂有危险,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我们不能含糊。”42所老所长刘国良说,大家把高能固体推进剂研制工作比喻为“伏虎”,因为这份工作每天都要与易燃易爆的高能量物质打交道。

襄阳市岘山脚下,这座登记为“一级危险点”的厂房,远离闹市人群,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航天蓝”工作装,水杯、手机都存放在指定位置。电子屏上的时间显示,厂房的安全运行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某些材料只掉在地上1克,就足以造成几十厘米的炸坑。”42所某材料生产线班组长朝格图介绍,老所长侯林法当初公开张榜,成立“敢死队”,并隔着防爆墙亲自操作,合成航天系统最初的20克原材料。从单一品种到系列产品,生产线上的每个操作步骤、每个工作细节,都是前辈们用汗水、泪水换来的经验。

2年前,厂房产线升级改造,班组邀请当时已经80多岁的研究员闵正华和几位老专家回到一线,提意见、出主意。半年时间里,老专家们往返城内外,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两代人的协力工作下,生产线顺利完成试生产,有力支撑型号研制所需。

“这是我们的使命,研制更大比冲的固体推进剂,担起国家赋予的责任。”白发苍苍的闵正华说,离乡多年,他的人生轨迹早已与航天事业、与42所紧紧相连,辗转川、蒙、鄂三地,与同事们一起瞄准高能推进剂技术不断发起冲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批批青年人加入固体推进剂研制队伍,成为用技术实力维护国防安全的“驯虎师”。

新人入职的第一课,42所组织年轻人到郭峪村重访故地,站在当年烈士牺牲的地方,讲述老一辈航天人研制固体推进剂的奋斗故事,诠释42所“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

         

四院42所新员工参加航天精神教育培训。胡蓝月 摄

“如果在学校看到这么难的课题,我早就跑了。”周水平博士笑谈,他目前同无数航天前辈们一样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带领队伍攻克技术难关。

天安门前,阅兵仪式中的型号产品列阵前行,如钢铁洪流捍卫国家尊严,其中就有周水平和同事们的研究成果。周水平认为:“新时代航天人遇到的困难、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比当年少,但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荣誉感,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正如42所党委书记杨衡玉所言:“广大青年在航天精神、高能精神的指引下,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奉献社会时践行航天精神

汉江边,一片新产业园区正逐渐成形。以航天技术为核心,42所在新材料、气体发生器等领域成立专业公司研发系列产品,角逐民用市场,使航天技术惠及百姓民生。

“新厂区已经基本建设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生产。”42所湖北航天化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俊介绍,在研发固体推进剂的过程中,42所掌握了一系列胶粘类材料的制备能力,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一系列产品,并实现相关领域的进口替代。

据介绍,公司制备的石墨烯防污防腐涂料,经过实地测试,在多种环境下防护表现良好;此外,新区建成后,新型阻燃剂和高性能胶粘剂等产线产能大幅提升。

         

四院42所民品生产线。 胡蓝月 摄

围绕“安全”产业,在42所航天化学产业园的另一个明星项目也顺利竣工投产。航鹏化动公司建成国内唯一的自主品牌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工厂,为国内外汽车品牌生产配套的安全气囊。

“我们的产品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这条写在航鹏化动公司厂房门口的标语,正是对这份事业的真实写照。智能跌倒防护产品、固体氧气发生器等产品都脱胎于航天相关技术,再应用于各行各业,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干净整洁的厂区、高端先进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以航天技术实力为背景,航天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42所所长郭翔认为:“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有技术、有能力、有人才,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心,定能为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所再立新功。”

镜头传真

         

1978年,四院42所职工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归来。

         

四院42所职工在郭峪山沟时期的工作场景。

         

四院42所职工在郭峪山沟201车间生产操作。

         

四院42所在郭峪山沟的老实验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追忆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礼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北里甲24-9号
邮编:100028
技术支持: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数据中心
航天人才数据库
信息中心